人肠道类器官 团体标准

《人肠道类器官》团体标准

 

## 概述

 

《人肠道类器官》团体标准(T/CSCB0005—2022)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布,规定了人肠道类器官的伦理要求、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该标准适用于人肠道上皮组织来源的类器官的体外制备和检测,旨在规范类器官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其科学性和标准化。

 

## 标准内容

 

### 1. 范围

 

本文件明确了人肠道类器官的定义、伦理和技术要求,以及检测方法,为类器官的制备和检测提供了标准化指导。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包括WS213内型肝炎诊断、WS293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诊断标准、WS299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等,确保类器官制备和检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 术语和定义

 

定义了类器官、人肠道类器官、传代、冻存、复苏、肠干细胞、肠干细胞分化、短暂扩增性细胞、吸收型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细胞、肠内分泌细胞等关键术语。

 

### 4. 缩略语

 

包括Ct、DAPI、DMSO、HBV、HCV、HIV、PBS、PCR、RNA、STR等缩略语,方便专业术语的快速识别和使用。

 

### 5. 伦理要求

 

要求与类器官原组织供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保护供者个人信息,并确保研究方案通过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

 

### 6. 技术要求

 

#### 6.1 形态

 

类器官在光学显微镜下应为囊球状或芽体状,具有空腔和紧密接触的柱状上皮细胞。

 

#### 6.2 染色体核型

 

正常核型应为46,XY或46,XX。

 

#### 6.3 标志基因

 

应检测到LGR5、MUC2、ALPI、CHGA、MKI67等标志基因的表达。

 

#### 6.4 细胞组成

 

类器官中应含有多种肠道上皮细胞类型,包括肠干细胞、短暂扩增性细胞、吸收型肠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肠内分泌细胞。

 

#### 6.5 功能指标

 

应检测到碱性磷酸酶及溶菌酶等功能性指标。

 

#### 6.6 体外培养及生长

 

类器官应能在体外传代至少5代,并维持自我更新及肠干细胞分化的能力。

 

#### 6.7 存活率

 

新复苏的类器官存活率不低于50%。

 

#### 6.8 微生物

 

类器官中不应检测到真菌、细菌、支原体、HBV、HCV、HIV、外源病毒因子等。

 

#### 6.9 STR

 

体外培养的类器官应与供体STR一致。

 

### 7. 检测方法

 

详细描述了形态、染色体核型、标志基因、细胞组成、功能指标、数量、存活率、微生物和STR的检测方法。

 

## 附录

 

包括细胞类型标志基因检测、各类细胞组成比例检测、碱性磷酸酶检测、黏蛋白检测、类器官存活率检测和类器官STR鉴定等具体实验步骤和方法。

 

## 结论

 

《人肠道类器官》团体标准的发布,为人肠道类器官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标准化的框架,有助于提高类器官制备和检测的质量和可靠性,推动肠道疾病研究和治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