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类器官诊治平台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 《肿瘤类器官诊治平台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解读

 

## 概述

 

《肿瘤类器官诊治平台的质量控制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旨在规范肿瘤类器官在精准治疗中的应用,并确保其质量控制。该共识基于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数据,提供了关于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临床应用与质量控制的指导。

 

## 肿瘤类器官技术的发展

 

类器官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癌症模型的开发提供了新途径。肿瘤类器官保留了原始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遗传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可作为新型抗癌药物的测试模型,并能通过药物敏感性检测反馈患者的临床反应,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 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 1. 肿瘤类器官介绍

 

肿瘤类器官是从患者肿瘤组织中培养出的三维结构,能够高效生长并保留原始肿瘤的特征。这些类器官在药物开发、再生医学和个体化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

 

### 2. 肿瘤类器官诊治平台的应用

 

#### 适用人群

 

推荐类器官高通量药物筛选检测用于多种原发性及转移性实体恶性肿瘤患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

 

#### 运用场景

 

类器官模型可用于不同治疗方式或治疗阶段的实体肿瘤患者,特别是对于耐药、难治性、复发性肿瘤患者。

 

#### 伦理及知情同意

 

涉及人源性类器官的研究活动应接受伦理委员会审查,并获取患者的知情同意。

 

#### 临床干预范围

 

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可用于指导临床用药决策,特别是在标准药物治疗方案禁忌或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下。

 

### 3. 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一般流程

 

包括患者同意、肿瘤样本采集、类器官构建与培养、生长状态评估、类器官鉴定、药物敏感性检测以及检测结果评价等步骤。

 

### 4. 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质量控制

 

涉及组织细胞的获取、类器官的扩增及冻存、鉴定等过程的质量控制。

 

### 5. 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高通量检测及展望

 

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高通量检测在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准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实施基础。

 

## 结论

 

肿瘤类器官技术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模型和方法。尽管该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但已显示出在预测患者对治疗反应方面的潜力。未来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将进一步验证类器官模型的检测效力,并为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临床应用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